中商官网中商官网 中商情报网中商情报网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产业规划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报告
报告内容

一、物流的定义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其间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有机结合的完整链条,最终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现代物流不仅单纯的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因此,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按照产业经济学对物流进行产业划分,物流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且服务对象以第二产业为主,是对相关产业及部门物流资源的整合。物流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是为产业部门提供服务的,自身不具有主导性,行业受经济整体形势影响明显,宏观经济的整体景气程度影响物流行业的发展。同时,产业部门的发展对物流行业不断提出新要求,而物流部门服务水平提高也可以反作用于产业部门,二者是互相耦合的关系,因此,物流行业在整体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周期性。

二、中国物流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1、费用统计

2016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1.1万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2012-2017年中国物流费用情况表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商产业研究院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9%,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表明2016年每万元GDP所消耗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490元,比上年下降6.9%。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有所下降,物流运行的质量有所提升,物流领域“降成本”取得了积极成效。

2、社会物流总额

201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29.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50.7万亿元,上半年107.0万亿元,前三季度16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6.2%,6.1%,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4个百分点,0.5个,0.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全年社会物流总额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物流需求结构持续改善。

2012-2017年社会物流总额情况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商产业研究院

三、物流需求的重点行业分析

1、消费电子品行业

消费电子品行业在中国属于成熟行业,预计今后的市场将进入缓慢增长阶段;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当前这种竞争直接表现为价格大战和对渠道的争夺。

面对越来越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的单位价值往往又很高的行业特点,生产商越来越多地采用以销定产的方式,以期尽量少备库存或不备库存,从而要求对市场拥有快速响应能力。而另一方面,价格大战使生产商们在审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致力于降低生产总成本的同时,开始积极在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拓展市场。此外,电子产品的原材料种类繁多且大多属于国外进口,厂商们在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承担繁琐的进出口业务。

2、快速消费品行业

以软饮料行业为例,该行业目前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产品品种多、流通快,然而单位价值低,利润已经非常薄,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

生产商们置身于激烈的价格大战中,一方面为降低单位成本而进行集中生产以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为了争取到或保持其市场份额而进行中国范围销售,把对市场的争夺由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导致产销地之间距离遥远。而与此相对,客户对产品的新鲜度和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可得性的要求却到达了近乎苛刻的地步:比如一般在大型超市,如果货龄超过一周就对发送的货品拒收了。此外由于消费者对软饮料需求的季节波动性很大,导致生产商普遍面临着淡季生产、仓储和运输能力过剩而旺季则不足的窘境。

3、汽车行业

该行业目前处于高速成长期。在供远远大于求的背景下,汽车行业已经拉开了价格战的序幕。由于汽车制造的巨大投资,制造商们需要拉动需求提高其生产能力的使用率以降低单位成本;同时由于潜在客户的消费能力和他们中大部分人群对价格的高度敏感性,降低价格成为刺激消费和占领市场份额的必要手段。虽然汽车价格总体呈现下跌趋势,目前中国汽车厂商的物流成本仍然高昂,占销售额的比例普遍在13%-15%,远远高出目前欧美汽车厂商只占销售额的8%-10%的物流成本。于是,汽车制造商一方面开始寻求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以保持利润率,另一方面开始响应需求将实现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的转移,在这些城市拓展市场。同时由于在一线城市的客户群开始成熟,他们对制造商和代理商在诸如购买和维修的便利性和及时性等客户服务方面产生了比原先越来越多的需求。

4、冷链行业

以快餐食物和乳品业为例,该行业正处于成长期的早期。中国在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刺激了冷链产品的消耗,冷链行业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此行业,行业竞争开始加剧。然而冷链的物流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对当前冷链行业的生产商来说,当前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在生产而在销售,而销售的瓶颈在于物流配送:物流的配送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如伊利和蒙牛等企业工厂接近原料产地却要支持中国范围的销售,尤其距离销售量最大的东南沿海一带路途遥远;而像光明乳业等企业距离东南沿海城市虽然近,但距离其原料产地又是路途遥远——整个行业的供应链因此被拉得很长。与此同时,冷链行业的产品对保存和运输又有严格的温控要求,并且产品容易变质。于是长期以来生产商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承担产品的配送。

5、医药流通行业

尽管医药本身在中国是个成熟行业,随着医药分销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医药流通行业在中国成了一个新生期的行业。中国医药行业长期以来受政府调控,重生产轻流通。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企业各自为营,小而全,缺乏经济规模;医药公司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区性;从药品制造商到医药公司到医院等客户整个产业的供应链存在很大程度的资源重复和浪费。

在医药流通行业,医药公司如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由于医药的采购价格由制造商确定,而销售价格又由国家确定,医药公司一直以来都是整条产业链上最薄弱的环节,缺乏定价的力量;而近来国家政策的改变将原来的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的分级分销体系扁平化,从而加剧了流通行业的竞争;再加上中国加入WTO以后允许外资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医药公司将直接与他们展开竞争。因此,优化产业的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以获取竞争力和利润成为医药公司的当务之急。

四、中国物流市场整体竞争格局分析

中国物流市场按照服务对象和物流供给特点的差异,可细分为高端、中端、低端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呈现出金字塔型的结构特征。

物流行业竞争格局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处于金字塔最底端的低端物流市场是数量众多的零担专线(一种以单一或少数几条线路为载体的零担经营模式,部分地方称之为托运部、货代等)。零担专线主要以广泛布局的货运场站为依托,服务于数量众多的中小型生产及商贸流通企业零散、低水平的物流需求。由于经营主体数量庞大,承载着中国绝大多数的物流量,成为目前中国物流市场的主导形式。从总体上看,中国的零担专线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且数量众多,为抢夺有限的货源相互间激烈竞争,经营零散粗放,缺乏集约和网络经营的优势,整体运输效率、服务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除专线外,以城市快递业务为主的各类小型快递企业也是低端市场的主要供给主体。

处于金字塔中部的中端物流企业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网络优势的中型物流企业(包括快递、零担、以及部分综合物流企业)。主要服务于介于规模化和中小型企业之间,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客户群的物流需求。总体数量仍相对有限,市场份额较低,难以成为网络化运输市场的主导。此类企业运作灵活且处于成长期,相对于单条或少数几条线路运营的零担专线,具有一定的集约化、网络化运输优势。但从总体上看,企业规模和实力仍相对较弱,抗风险能力差,缺乏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手段的支撑,物流效率、服务质量和水平尚待提升,距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存在较大差距。

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高端物流企业是少数规模化的零担、快递及综合物流企业。此类企业在全国建立了完善的物流及运输网络,并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整个网络的有效调整、优化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网络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优势,通过不断延伸其服务范围,逐步向企业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服务。这类企业代表着中国物流发展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数量较少,承载的运输量相对有限,现阶段仍难以成为中国物流市场的主导。

五、中国物流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1、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综合物流、物流贸易、金融物流以及物流地产等为主营业务,同时兼具物流技术、电子商务、融资贷款等服务功能的中国大型现代综合物流企业。

2017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4.94亿元,其中,物流业务收入34.61亿元,同比增长162.64%。物流业务详细情况如下:仓储业务收入3.09亿元,同比下降11.79%;进出库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23.32%;配送运输业务收入2.59亿元,同比增长661.32%;集装箱业务收入3970.16万元,同比增长7.22%;现货市场收入9736.24万元,同比下降9.94%;动产监管收入552.83万元,同比下降50.01%。实现物流贸易业务收入8.97亿元,同比增长80.51%。

2014-2017年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收入统计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2、中远海运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中远海运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曾用名: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从事油品和天然气等能源运输的专业化公司,总部设在上海,主要子公司有上海中远海运油品运输有限公司、大连中远海运油品运输有限公司、上海中远海运液化天然气投资有限公司、中海发展(香港)航运有限公司和中海发展(新加坡)航运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经营模式为利用自有船舶为货主提供定期租船和航次租船服务,此外也有通过向银行、融资租赁方、其他船东光租和期租船舶后向货主提供定期租船和航次租船服务。

2017年上半年,中远海运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持续经营业务完成货运量5596.8万吨,同比增长12.8%,运输周转量1930.1亿吨海里,同比增长17.5%;实现业务收入为人民币50.36亿元,同比下降7.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8.52亿元。

2014-2017年中远海运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收入统计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3、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是央企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旗下的专业公司,是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外运发展以专业化的航空物流为主营方向,主要经营货运代理、电商物流及其它专业物流业务。

2017年上半年,公司整体实现营业收入26.15亿元,同比增长19.19%;营业利润6.95亿元,同比增长44.7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34亿元,同比增长29.95%,主要是因为公司上半年出售部分中国国航股票致使投资收益同比增长40.38%。2017年上半年,公司整体国际航空货运业务量为24.50万吨,同比增长19%;其中进口货量13.54万吨,同比增加18%;出口货量10.96万吨,同比增长19%。

2017年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结构情况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六、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不断提出物流战略规划可以看出,物流行业政策环境一直在不断改善,这为物流行业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方向引导;从微观层面看,物流需求稳定增长也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源泉。

1、创新是物流行业进行升级的动力源

创新的根本意义就是勇于突破企业的自身局限,革除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旧办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体制、新方法,最终赢得市场。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创新也是物流行业在目前新形势下要得到长久有效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创新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未来物流行业发展要向更强的方向发展,由大变强的关键离不开创新。坚持创新发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为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道路。物流行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先进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来提高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益,降低物流成本。

2、物流行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将成为必然

物流不是孤立发展的产业,物流是社会化、专业化的产业,“互联网十物流”从本质上来讲同样是强调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的问题。在互联网技术创新支撑下,物流业将出现服务模式创新、跨界经营等现象,产业的界限会进一步打破,将出现物流业与制造、商贸、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大融合。也就是说,在目前大数据、“互联网十”的主体背景下,物流业因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的供应链化,成为融合的引领者和融合创新的重要手段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坚持协调发展,增强物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促进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均衡发展。

3、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会引导物流行业向国际化转变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市场引导全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我国物流行业经过十多年高速发展,一部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这些企业作为整体行业发展的领导者,必然要向国际化深入。因此,物流业也要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与全球经济进行深度融合,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以大带小的发展模式,逐步提升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与相关产业一同“走出去”。

4、物流行业高效发展必然会走向一体化

首先,物流各个作业会一体化进行整合。将生产、销售、包装、装卸、运输、存储、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分散的、跨越各企业部门的各个物流作业子系统活动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整合传统的作业领域,这也是物流管理理念的精髓所在,也即系统整合的概念。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使物流活动各作业环节有效地组合,形成以服务客户为主的综合能力,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的效率与效益;其次,社会资源一体化。也就是资源配置要更有效,生产企业与零售行业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不同的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与配送中心提供,以实现少库存甚至零库存,最终实现物流规模经济效益、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再次,物流行业发展还要实现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统一。一体化的实现必然会使得整个行业发展会更加具有竞争力。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