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官网中商官网 中商情报网中商情报网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产业规划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报告
报告内容

一、中国进口食品贸易情况分析

1、进口食品增速趋缓

据WTO数据统计,2011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农产品进口市场。国家质检总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检验检疫进口食品132.4万批(货物批,下同)、3918.8万吨、466.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4%、-7.8%和1.5%。近5年间,进口食品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2.6%。

2012-2016年我国进口食品贸易情况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2、进口食品来源广泛

近年来,我国进口食品来源愈加广泛。2016年,我国从187个国家(地区)进口食品,其中进口食品贸易额列前10位的分别为:欧盟、东盟、美国、新西兰、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和智利,共380.3亿美元,占我国进口食品贸易总额的81.6%,其中欧盟、东盟和美国占比超过50%。

2016年我国进口食品来源地情况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3肉类进口贸易额占比最高

目前,我国进口食品覆盖了全部种类。2016年,我国进口食品贸易额列前10位的食品种类分别为:肉类、水产及制品类、油脂及油料类、乳制品类、粮谷及制品类、酒类、糖类、饮料类、干坚果类和糕点饼干类,共433.2亿美元,占我国进口食品贸易总额的92.9%。其中:植物油、乳粉、肉类、水产品等大宗食品的进口量分别达到673.5万吨、96.5万吨、460.4万吨、388.3万吨。

2016年我国进口食品种类情况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二、中国进口肉类市场前景分析

1、庞大的人口规模为市场做基垫

2016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82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0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929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比上年末提高1.2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2%,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

2011-2017年中国人口总量趋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

2、国内肉类消费供不应求

2016年全年,我国肉类总产量8540万吨,比上年下降1.0%。其中,猪肉产量5299万吨,下降3.4%;牛肉产量717万吨,增长2.4%;羊肉产量459万吨,增长4.2%;禽肉产量1888万吨,增长3.4%。禽蛋产量3095万吨,增长3.2%。牛奶产量3602万吨,下降4.1%。年末生猪存栏43504万头,下降3.6%;生猪出栏68502万头,下降3.3%。

2011-2017年中国肉类产量统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

近年来,我国牛羊肉消费量节节攀升。2016年,我国仅牛肉年消费量就已达800万吨,市场规模高达3600亿元。在供需矛盾下,我国陆续开放了牛肉进口。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牛肉市场约20%的缺口需要通过进口补给,进口牛肉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巴西、乌拉圭等畜牧业大国。

三、进口肉类发展现状

1、进口肉类总量分析

近年来,我国肉类进口量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进口肉类达460.4万吨,同比增长达63.1%,占国内肉类供应量的5.1%。进口肉类来自32个国家(地区),其中贸易额列前3位的分别为欧盟、巴西和美国。

2012-2017年中国进口肉类总量情况分析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2、进口肉类质量安全情况

2016年,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从来自16个国家(地区)的肉类中检出未准入境产品共计128批、902.7吨、161.8万美元。主要为货证不符、标签不合格和品质不合格等,占未准入境肉类总批次近9成。安全卫生问题中,检出氯霉素超标1批。

货证不符,主要原因是部分出口国家(地区)主管部门责任意识不强,兽医官在出具卫生证书时未能准确核实证书信息与货物信息的一致性。此外,境外生产企业在装载货时出现人为失误,混淆货物品名、数量等情况也屡有发生。品质不合格,主要是由于集装箱制冷装置出现异常,导致货物在运输途中出现缓化、变质、有异味的情况。兽药残留,主要是出口国家(地区)主管部门和生产企业未能有效控制兽药使用。

3、进口肉类检验监管存在的问题

(1)肉类食品安全标准偏低,指标不健全

目前我国进口食品检验的标准数量陈旧,和国际标准差距大,与国际标准接轨率低。仅有60%的指标采用了国际标准,许多对健康非常重要的指标,如农药残留物限量、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限量等都低于国际标准。有些食品安全标准甚至是空白,比如某些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抗生素残留限量,对食品的包装材料检测也缺乏相应的标准。我国有些食品标准甚至是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才给予制定,比如双汇瘦肉精、酒鬼酒塑化剂事件。

(2)食品安全标准执行困难

现在我国的食品标准是由各部门制定,最后由国家标准委员会统一发布,表面上具有权威性。但实际上由于食品安全标准涉及农业、卫生、质检、环保、经贸、工商等多个部门,而政府又实行分段管理,各标准之间不协调不统一,甚至出现交叉、重复和矛盾的现象。这给标准的执行带来了大的困难,导致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处于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国家质检总局的检疫检验机构应该从执法者的角度,加强与中国食品药品监督局的合作,促成食品安全标准向高效的方向发展。

(3)肉类进口检验监督工作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检疫检验机构作为执法机构,在执法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发生疏忽、错误,执法不公甚至选择性执法的现象,给肉类进口行业带来滋生垄断,打击竞争的风险,不仅伤害了进口商公平竞争,而且妨碍进口食品市场健康发展,最后损害中国消费者的利益。目前,对于建议检验机构的评价和监督,只能依靠上级质检部门和纪检部门。由于存在质检部门上下级之间的互相掩护及信息不对称,利益受损者很难获取证据。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鉴美国FDA的做法,在进口肉类检疫检验环节,积极引入高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起到互相制衡和监督的作用。此外,建议政府成立相应的评价、问责及监督机构,保护进口肉类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更好地造福民生。

四、中国肉类进口领先企业分析

1、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双汇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部在河南省漯河市。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4年,注册资本15亿人民币。

双汇在全国18个省(市)建有30多个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形成了养殖、饲料、屠宰、肉制品加工、新材料包装、冷链物流、连锁商业等完善的产业链,年产销肉类产品300多万吨,拥有近百万个销售终端,全国除新疆、西藏外,双汇的产品都可以做到朝发夕至。双汇品牌价值497亿元,连续20多年居中国肉类行业第一位。

2、深圳市瑞源冷链服务有限公司

深圳市瑞源冷链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金7030万元,是深圳盐田港规模最大并最早从事冷冻仓储业务的企业,也是盐田港唯一一家获得检验检疫局认证批准的进境肉类与水产品指定存储冷库。主要为从事冻肉、食品、农副产品及其他有温控需求的产品经营企业提供产业链服务。公司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大中型智能化冷冻仓库及配套的冷链设备,目前公司已在华东、华北、华南、华中、西南进行覆盖,未来将构建起覆盖全国、深入城市社区的冷链仓储、保鲜配送的服务网络。

3、北京三川金舟贸易有限公司

北京三川金舟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8月7日,注册资本600万元人民币,是一家专业从事进出口贸易、进口代理、出口代理、进出口报关、报检、国际货运代理及仓储配送等一站式贸易物流服务及相关商务咨询的公司。

4、大连港毅都冷链有限公司

大连港毅都冷链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由大连港集团和大连毅都集团共同投资组建。公司位于大连保税港区内,毗邻大窑湾一、二、三期集装箱码头,是一家从事全方位冷链服务的专业物流公司。

五、“十三五”肉类进出口发展方向

“十三五”时期,我国肉类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促进畜禽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品安全和改善居民肉食消费为目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肉类加工企业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和肉品流通的紧密衔接,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和完善肉类食品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肉类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转型升级,提升供给保障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开展进出口贸易看,需关注肉类产业发展的四个主要方向:

第一、坚持“四化”协同、融合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十三五”期间,要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协同推进的理念和模式改造传统农牧业,加快肉类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肉类加工原料基地建设。

肉类进口有利于平衡市场供求,但进口量过大,会冲击国内肉类产业,减少农牧民的收入,不利于国内产业成长。中央已经明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国家进出口贸易政策需要掌握一个平衡点,做到既有利于满足市场肉类需求,又有利于国内肉类产业成长,增加农牧民收入。

第二、坚持质量第一、安全发展,确保居民健康。“十三五”期间,要依法建立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诚信自律,保证消费者吃的安全、营养、健康,共享发展成果。

由于我国肉类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肉类走私问题相当突出。据业内调查,近两年肉类走私规模已高达200万吨以上,接近正关进口的规模。这部分走私肉品未经检疫检验,存在极大的食品安全风险。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国家将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把好肉类市场准入的关口。

第三、坚持科技进步、创新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十三五”期间,要加快现代技术装备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肉类产业,推进自主创新,实行优质优价,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整体经济效益。不创新就没有竞争力,就会被市场淘汰。从肉类产业情况看,2015年我国肉类出口下降51%,有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的原因,也有产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目前,我国肉类加工的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较低,80%以上的企业还处于小规模、作坊式,手工或半机械加工的落后状态,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肉食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在进出口贸易中,必须注意有利于促进我国肉类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能力的增强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四、坚持扩大开放、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十三五”期间,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肉类食品生产方式。

根据预测,2020年我国肉类需求总量将达到1亿吨,肉类产量大概能增长到9000万吨,有将近1000万吨的缺口要靠进口来弥补。更多地利用好国外资源,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不仅是肉类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也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基本方式;不仅是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更加开放、实现共享的重要途径。


相关报告